• <tbody id="lwvve"><output id="lwvve"><xmp id="lwvve"><span id="lwvve"><input id="lwvve"></input></span>

    <label id="lwvve"></label>

    Skip to main content
     首頁 » 習俗

    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的古詩20首?

    2021年08月13日 23:58:47470

    《元日》

    南宋·辛棄疾

    老病忘時節(jié),空齋曉尚眠。

    兒童喚翁起,今日是新年。

    “兒童喚翁起,今日是新年”,元日有新年伊始的寓意。

    元宵節(jié)(正月十五)

    元宵節(jié),又稱上元節(jié)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燈節(jié),正月是農歷的元月,古人稱“夜”為“宵”,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,所以稱正月十五為“元宵節(jié)”。

    元宵節(jié)主要有賞花燈、吃湯圓、猜燈謎、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(tǒng)民俗活動。

    《正月十五夜》

    唐·蘇味道

    火樹銀花合,星橋鐵鎖開。

    暗塵隨馬去,明月逐人來。

    游伎皆秾李,行歌盡落梅。

    金吾不禁夜,玉漏莫相催。

    蘇味道的這首詩,真實地再現(xiàn)了唐代正月十五夜熱鬧繁華的景象。

    《青玉案·元夕》

    宋·辛棄疾

    東風夜放花千樹,更吹落,星如雨。

    寶馬雕車香滿路。

    鳳簫聲動,玉壺光轉,一夜魚龍舞。

    蛾兒雪柳黃金縷,笑語盈盈暗香去。

    眾里尋他千百度,

    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,燈火闌珊處。

    宋代元宵節(jié)的繁華熱鬧不輸唐代,且看辛棄疾這樣寫道: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,又吹得煙火紛紛,亂落如雨。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。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蕩,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,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嘩。

    龍?zhí)ь^(農歷二月初二)

    龍?zhí)ь^(農歷二月二),又稱春耕節(jié)、農事節(jié)、青龍節(jié)、春龍節(jié)等,每到仲春卯月之初,“龍角星”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,故稱“龍?zhí)ь^”。

    “龍?zhí)ь^”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于節(jié)令的反映,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,春雷乍動、雨水增多、氣溫回升,萬物生機盎然,春耕由此開始。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?zhí)ь^時節(jié)作為一個祈福納祥轉運的日子。

    《二月二日》

    唐·白居易

    二月二日新雨晴,草芽菜甲一時生。

    輕衫細馬春年少,十字津頭一字行。

    二月二這天,雨后剛晴,青草和菜芽都借著雨水不停的生長著。游春的少年們騎著馬,在渡口排成了行,可見出來游春的人真的很多。

    《二月二日即事》

    宋·方岳

    春潮昨夜沒平灘,一雨催花色半含。

    雁喚元宵歸塞北,燕銜新社到江南。

    無歡不必游花樹,有病何須置藥籃。

    只把公忠答天地,從教兒女鬧冠簪。

    二月二,春雨過后,花兒半開。元宵遠去,社日新來,花樹新開,燕子歸來,何必要不開心呢。從此只好好報答天地賜予的美景,和兒女承歡膝下,就是最大的快樂了。

    寒食(清明前一兩日)

    寒食,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,舊時在清明節(jié)前的一兩日。

    民間認為,寒食節(jié)來源于對介子推的紀念,其淡泊名利、寧死不屈、忠孝節(jié)義的傳統(tǒng)美德受到推崇。

    《寒食》

    唐·韓翃

    春城無處不飛花,寒食東風御柳斜。

    日暮漢宮傳蠟燭,輕煙散入五侯家。

    韓翃是“大歷十才子”之一,在《全唐詩》中與寒食節(jié)相關的詩至少有400多首,韓翃的這首獨占鰲頭。

    《寒食》

    清·洪升

    七度逢寒食,何曾掃墓田。

    他鄉(xiāng)長兒女,故國隔山川。

    明月飛烏鵲,空山鳴杜鵑。

    高堂添白發(fā),朝夕淚如泉。

    洪升這首詩道盡了寒食節(jié)時,思念父母親人的真實感受。

    清明(公歷4月5日前后)

    清明,二十四節(jié)氣之一,也是中國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是中國人祭祖、掃墓的日子。

    《歲時百問》:“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凈,故謂之清明。”

    《清明》

    唐·杜牧

    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

    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。

    清明節(jié)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。“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”,在此天清地明之時遙祭先祖,又何嘗不會生出一些慨然之意呢?

    《清明日與友人游》

    唐·來鵠

    幾宿春山逐陸郎,清明時節(jié)好煙光。

    歸穿細荇船頭滑,醉踏殘花屐齒香。

    風急嶺云飄迥野,雨余田水落方塘。

    不堪吟罷東回首,滿耳蛙聲正夕陽。

    清明是古人出游踏青的日子,“歸穿細荇船頭滑,醉踏殘花屐齒香”真實再現(xiàn)了唐代人清明時出游的情景。

    端午(農歷五月初五)

    端午,五月初五,是我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節(jié)日之一。最初源于先秦古人的“五月初五是惡日惡月”的觀念,流傳至今已發(fā)展成為紀念屈原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的日子。

    《岳州觀競渡》

    唐·張說

    畫作飛鳧艇,雙雙競拂流。

    低裝山色變,急棹水華浮。

    土尚三閭俗,江傳二女游。

    齊歌迎孟姥,獨舞送陽侯。

    鼓發(fā)南湖溠,標爭西驛樓。

    并驅常詫速,非畏日光遒。

    正如張說詩中所言,“土尚三閭俗,江傳二女游”,逢至端午,又怎能不想起屈原。

    《競渡曲》唐·劉禹錫

    沅江五月平堤流,邑人相將浮彩舟。

    靈均何年歌已矣,哀謠振楫從此起。

    揚桴擊節(jié)雷闐闐,亂流齊進聲轟然。

    蛟龍得雨耆鬣動,螮蝀飲河形影聯(lián)。

    刺史臨流褰翠幃,揭竿命爵分雄雌。

    先鳴余勇爭鼓舞,未至銜枚顏色沮。

    百勝本自有前期,一飛由來無定所。

    風俗如狂重此時,縱觀云委江之湄。

    彩旗夾岸照蛟室,羅襪凌波呈水嬉,

    曲終人散空愁暮,招屈亭前水東注。

    劉禹錫這首詩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。在州刺史的主持下,各隊龍舟決一勝負。勝者歡欣,敗者沮喪。賽后女子在水中嬉戲,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,為節(jié)日增添了無限的生趣。

    七夕(農歷七月初七)

    七夕節(jié),又名七巧節(jié)、乞巧節(jié)、雙七、七姐誕等,七夕,它是承載了中華幾千年文化而最富有浪漫色彩的節(jié)日。

    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、訪閨中密友、拜祭織女、祈禱姻緣、切磋女紅、乞巧祈福等等,是中國民間的傳統(tǒng)七夕習俗。

    《鵲橋仙·七夕》

    北宋·秦觀

    纖云弄巧,飛星傳恨。銀漢迢迢暗渡。

    金風玉露一相逢,便勝卻人間無數。

    柔情似水,佳期如夢,忍顧鵲橋歸路。

    兩情若是久長時,又豈在朝朝暮暮。

    “金風玉露一相逢,便勝卻人間無數”道盡了少男少女之間愛情的甜蜜與美妙。“兩情若是久長時,又豈在朝朝暮暮”言盡了這世間愛情的真諦。

    《行香子·七夕》

    宋·李清照

    草際鳴蛩,驚落梧桐,正人間、天上愁濃。

    云階月地,關鎖千重。

    縱浮槎來,浮槎去,不相逢。

    星橋鵲駕,經年才見,想離情、別恨難窮。

    牽牛織女,莫是離中。

    甚霎兒晴,霎兒雨,霎兒風。

    李清照婚后與趙明誠離居,久不見丈夫,愁緒難抒,適逢七夕佳節(jié),她寫下這首凄婉動人的詞作。

    中元節(jié)(農歷七月十四/十五)

    中元節(jié),即七月半祭祖節(jié),又稱施孤、鬼節(jié)、齋孤、地官節(jié),節(jié)日習俗主要有祭祖、放河燈、祀亡魂、焚紙錠等。

    中元節(jié)由上古時代“七月半”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,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。

    《中元作》

    唐·李商隱

    絳節(jié)飄飖宮國來,中元朝拜上清回。

    羊權須得金條脫,溫嶠終虛玉鏡臺。

    曾省驚眠聞雨過,不知迷路為花開。

    有娀未抵瀛洲遠,青雀如何鴆鳥媒。

    《中元夜》

    唐·李郢

    江南水寺中元夜,金粟欄邊見月娥。

    紅燭影回仙態(tài)近,翠環(huán)光動見人多。

    香飄彩殿凝蘭麝,露繞青衣雜綺羅。

    湘水夜空巫峽遠,不知歸路欲如何。

    中秋(農歷八月十五)

    中秋,農歷八月十五,又叫“拜月節(jié)”、“團圓節(jié)”。逢此佳節(jié),家家戶戶都團圓在一起,賞月聊天,給孩子講嫦娥奔月、吳剛伐桂、玉兔搗藥的故事。

    《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》

    唐·白居易

    昔年八月十五夜,曲江池畔杏園邊。

    今年八月十五夜,湓浦沙頭水館前。

    西北望鄉(xiāng)何處是,東南見月幾回圓。

    昨風一吹無人會,今夜清光似往年。

    中秋節(jié)多是思念與惆悵不能與親友相聚。八月十五日夜,白居易望月感慨物是人非,頗為神傷。

    《水調歌頭·明月幾時有》

    北宋·蘇軾

    明月幾時有?把酒問青天。

    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。

    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寒。

    起舞弄輕影,何似在人間。

    轉朱閣,低綺戶,照無眠。

    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。

    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

    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

    東坡居士有言: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,只希望世間所有親人都能共享這中秋之夜的美好月光。

    重陽節(jié)(農歷九月初九)

    重陽,農歷九月初九,又稱”老人節(jié)“。在古代九為大吉之數,二九相逢,是吉祥的象征,表達出了古代人民對健康長壽、平安喜樂的美好向往。

    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

    唐·王維

    獨在異鄉(xiāng)為異客,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。

    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
    ”獨在異鄉(xiāng)為異客,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“,每個漂泊在外的游子,想起那相隔遙遠的親人,都會暗自神傷吧。

    《沉醉東風·重九》

    元·盧摯

    題紅葉清流御溝,賞黃花人醉歌樓。

    天長雁影稀,月落山容瘦,冷清清暮秋時候。

    衰柳寒蟬一片愁,誰肯教白衣送酒?

    重九正是入秋時候,草木搖落,北雁南飛,一片衰颯之氣,容易喚起人的愁思。這首小令渲染了冷清的秋天氛圍,寄托了悲涼的秋思,情調有些哀傷。

    臘八(農歷臘月初八)

    臘八,農歷臘月初八。臘八這天,家家戶戶都要做臘八粥、泡臘八蒜,而年味也從臘八開始日漸濃郁。

    《借八危家餉粥有感》

    南宋·趙萬年

    襄陽城外漲胡塵,矢石叢中未死身。

    不為主人供粥餉,爭知臘八是今晨。

    臘八年味愈濃,然而南宋開禧二年的襄陽城或許感受不到”過了臘八就是年“這熱鬧的節(jié)日氣氛了,戰(zhàn)亂中,不是有人饋贈臘八粥,作者哪能想起來是過節(jié)。

    《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》

    宋·陸游

    臘月風和意已春,時因散策過吾鄰。

    草煙漠漠柴門里,牛跡重重野水濱。

    多病所須唯藥物,差科未動是閑人。

    今朝佛粥更相饋,更覺江村節(jié)物新。

    早在宋代,每逢臘八,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煮七寶五味粥,即“臘八粥”,所以“臘八粥”又稱“佛粥”。作這首詩的時候陸游四十歲左右,罷官回到家鄉(xiāng),對于賦閑在家,他的心情是矛盾的,既對現(xiàn)實世界感到激憤不滿,又尚未完全意冷心灰,依然渴望東山再起。

    除日(農歷年尾最后一天)

    除日,又稱”除夕“、”除夜“、”歲除“、號稱”百節(jié)之首“,是看見交替、除舊迎新的時刻。

    《除夜宿石頭驛》

    唐·戴叔倫

    旅館誰相問?寒燈獨可親。

    一年將盡夜,萬里未歸人。

    寥落悲前事,支離笑此身。

    愁顏與衰鬢,明日又逢春。

    除夕之夜,詩人還在旅館中,還在外漂泊。

    “一年將盡夜,萬里未歸人”,歷代以來,到年三十還住宿在旅館里的人,總會感傷地朗誦這兩句,因為詩人已形象地說出了寥落支離的情緒。

    《除夜作》

    唐·高適

    旅館寒燈獨不眠,客心何事轉凄然?

    故鄉(xiāng)今夜思千里,霜鬢明朝又一年。

    除夕之夜,傳統(tǒng)的習慣是一家歡聚,“達旦不眠,謂之守歲”(《風土記》)。詩題《除夜作》,本應喚起作者對這個傳統(tǒng)佳節(jié)的美好記憶,可此詩寫除夕之夜,游子家人兩地相思之情,深思苦調,委曲婉轉,感人肺腑。

    評論列表暫無評論
    發(fā)表評論
    一级特级全黄,韩国毛片在线,阿v网站免费精品,亚洲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永吉县| 那坡县| 民丰县| 威远县| 罗源县| 兰西县| 永康市| 大渡口区| 宝坻区| 扬中市| 德庆县| 交口县| 商都县| 和静县| 信阳市| 奇台县| 开封市| 太保市| 柳州市| 漠河县| 天津市| 炉霍县| 河北省| 滨海县| 秭归县| 社会| 阳西县| 新竹市| 繁峙县| 大渡口区| 柞水县| 阿拉善盟| 定结县| 自治县| 乐平市| 江津市| 重庆市| 阜平县| 唐海县| 临清市| 华安县| http://444 http://444 http://444 http://444 http://444 http://444